宫廷秘药 普济百姓
1930年前后,厦门已成为一个水深巷阔、堤岸齐整、街道宽阔、商铺林立的崭新城市,充满商机。各色人等怀揣着各色梦想进入这座岛城寻找机会,漳州高峰药房就是这众多商家之一。
■高峰“王帽”商标
高峰药房的主打产品,即是闽南民间大名鼎鼎的“八宝丹片仔癀”。 “文革”初期,高峰药房的女传人吴玉被迫交出一批秘藏多年的资料,其中一张清同治乙丑年(1865年)附于八宝丹片仔癀包装盒内的“内标”,部分揭示出八宝丹片仔癀的数百年神秘面纱。内标全文如下:
“本庄秘制精料八宝丹驰名二百余年,专治周身突发痈疽肿毒、各类疔疮及水火刀铳、虎狼毒蛇所伤。服之立即生效,其验如神。伤重者每服二分,伤轻者每服一分。若是上部,即用滚水半杯磨服;若是下部,即用童便半杯磨服。每分价银肆钱。此丹始自汉苑本岩内发兑,后因道光初年创开茶肆,并附本店中售之,以继利人之便。只有两处,并无附设别处。恐有无耻之人盗仿本庄丹物骗惑,害人不浅,于同治乙丑年再致内标为记,庶无两误。汉苑主人谨启。”
据高峰药房的主人高峰生前介绍,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66年),一名御医因不满奸臣严嵩败坏朝纲,挂冠出逃,削发为僧。后辗转来到漳州府,在府城东门外的璞山岩当主持。闽南民风素彪悍尚武,寺庙也不例外,寺僧习武时,跌打损伤在所难免,主持便按宫廷药方精心炮制,生产出一种药丸。该药丸主要成分为天然牛黄、天然麝香、羚羊角、蛇胆等八味名贵中药材,故称八宝丹;由于在治疗“癀”伤时只需用刀切下一小片就可以退“癀”,古民间称之为“片仔癀”。八宝丹片仔癀有活血通络、清热解毒、消肿化瘀、抗炎止痛的奇效,成为璞山岩寺的传世良药。
根据这张同治的八宝丹内标所言推断,汉苑茶庄秘制的八宝丹片仔癀到清同治乙丑年(1865年),已经“驰名二百余年”。前溯二百余年,正是明末清初(17世纪中叶)。当时,郑成功与清王朝在闽南一带反复征战,百姓中因战争收到创伤或因逃避战争躲到深山老林,被毒虫猛兽咬伤的人数剧增,八宝丹片仔癀以其特殊疗效成为救死扶伤、“其验如神”的良药。该内标所载八宝丹片仔癀“驰名”的时间,与闽南历史发展的轨迹相吻合。
“山寨”成市,片仔癀闻名
根据同治内标记载可推知,由于求药的人太多,加之八宝丹片仔癀所用原料均为珍贵药材,价格昂贵,璞山岩寺不得不改送为卖。每分(0.3125克)售价高达4钱银子仍供不应求。但寺庙本为清静之地,卖药终非长久之计。清道光初年(1821年),璞山岩寺将八宝丹片仔癀委托本岩的两家茶店销售。
因该药疗效极佳,乡人为牟利,竞相仿造,导致假药充斥市场。据说,最多的时候,漳州市面上出售八宝丹片仔癀的药店、茶庄多达数十家,品牌有璞山岩、龙江、粒仔癀等数十种。一时间,八宝丹片仔癀市场鱼龙混杂。迫于无奈,清同治四年(1865年),汉苑茶庄在本岩生产的八宝丹片仔癀包装内增附一张内标,以表明本茶庄所产丹药的正宗身份。
■清同治乙丑年(1865年)附于八宝丹片仔癀包装盒内的“内标”。
这张内标虽没写明“本岩”的具体名称,但根据历史上八宝丹片仔癀的出产地为璞山岩的史实,可推测内标中所说的“本岩”即璞山岩,而“只有两处”的八宝丹出售点,一处应该是汉苑茶庄,另一处则为馨苑茶庄。
清末民初,史料记载闽南茶叶出口跌入低潮,茶庄纷纷倒闭。璞山岩将茶庄从璞苑社(今打山村)迁到漳州城内东门,改汉苑茶庄为高峰药房,馨苑茶庄名称依然保留不变。虽然一家是药房,一家是茶庄,但地址都在打锡巷58号。药房和茶庄同在一地,八宝丹片仔癀的品牌依旧有两个:高峰药房出品的以“王帽”为商标,寓意为该药源于帝王的宫廷秘方;馨苑茶庄出品的以“僧帽”为商标,表明璞山岩寺正传。
老厦门、老漳州的记忆:“八宝丹片仔癀”
高峰药房注册地在漳州,但当时的经营重点放在厦门,因此,即便是漳州打锡巷的人,也大都只知有馨苑茶庄,不太知晓还有一个高峰药房。高峰药房在厦门的分销处就设在开元路178号,业务最盛时,甚至在香港湾仔菲林明道2号也设有分销处,高峰药房为扩大在港销售,还印制有英文版产品说明书。
■上世纪80年代的八宝丹
1952年后,高峰药房的业务全部转到厦门。当时,其主打产品“八宝丹片仔癀”,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流程。由于发酵时需特殊的温度、湿度,常将半成品收藏在床铺底下,坊间有谚流传:“片仔癀做在眠床底”,意即简陋的地方也可出产好东西。
馨苑茶庄则一直深耕于漳州, 1956年,漳州市政府宣布进行私营改造,成立公私合营的漳州市制药厂。漳州制药厂继续在当地深耕“片仔癀”,使之成为中国的著名中成药品牌、中国名贵中成药,年出口创汇几千万美元。其配方也跻身“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”级别,跟云南白药一样受保护。
漳州制药厂后依靠“片仔癀”这道名药,2003年6月以“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”名义成功上市,募集资金3.27亿。其在沪市主板的名称,即是“片仔癀”,代码600436。
片仔癀官方网站的“历史沿革”简介中,针对片仔癀表述跟前文略有差异,但跟清同治乙丑年(1865年)附于八宝丹片仔癀包装盒内的“内标”内容大致相符:相传明朝万历年间,宫廷政变,有一太医不满朝政,取方出僧,明朝动乱中档案流失,故而明清太医秘方不见经传,但可从片仔癀处方中主方三七去考证,典籍首见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,时间是一五五六年本记载三七产于南方深山,既稀又贵,用三七入药传入宫廷,再配置成方,用特殊工艺制作成片仔癀后定为宫廷秘方。当为传世之宝,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盛名,所以可以判断片仔癀成方之日当不晚于崇祯年间(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)。那位削发为僧的太医原籍是闽南,后则在璞山岩庙主持传授徒弟几代。民国时期漳州城的一些茶庄开始制作片仔癀。
■厦门开元路178号高峰药房旧址,现为一破旧民宅,就在八市斜对面
1956年,馨苑茶庄公私合营改造成漳州市制药厂。两年后,即1958年,高峰药房在厦门也公私合营组成跃进制药厂,主打产品之一便是“八宝丹片仔癀”,由高峰的妻子全面负责生产技术,并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,改原来的王帽商标为印有高峰肖像的高峰药房商标。
八宝丹片仔癀曾经有多神?医生:它是最后的救命丸
中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郑乾文说,早些年,闽南地区最出名的当属八宝丹片仔癀了,所谓“片仔癀”,顾名思义,一片即可退癀(癀,在闽南语境里泛指较重的炎症),用时只需削一小片就能药到病除。“这药很贵重,在闽南、东南亚地位很高,很多东南亚华侨会把它当做’最后的救命丸’,意思是,如果病痛连八宝丹片仔癀都没效果了,便是无力回天了。”在国外,还有人称其为“中药抗生素”。
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黄献钟说,八宝丹片仔癀用于止痛很有效,八宝丹片仔癀比较贵,旧时人们即便买得起也不太舍得用,多数人家会在药柜里收藏多年,有的外表都发霉了,但用刀刮去霉斑仍继续用。“此药是发酵而来,因此并不用担心变质,现在外包装上标注保质期主要是由于药品规定所需。”
黄献钟回忆,“小时候,谁家有人做手术了,亲友们就会送上一颗片仔癀或八宝丹,因为止痛效果很好。以前,骨折等伤都不用止痛药,全赖片仔癀和八宝丹。”
“片仔癀、八宝丹配方类似,功效相似,片仔癀侧重于保肝、解毒、止痛,八宝丹重于清热、利湿、消炎,但实际上由于功效相似,往往通用,旧时价格也差不多。片仔癀是漳州民间常用,八宝丹则为老厦门人常用。”
黄献忠说,现在八宝丹、片仔癀民间依旧流行,二者都可用于抗肿瘤,也能解决泌尿感染,清热利湿。“如果放开很多人会来医院开,尤其是老人家。”
老中医何医生也回忆说,八宝丹和片仔癀两者功效相仿,基本可通用,但配方略有不同,八宝丹在伤口收敛方面略微见长,片仔癀则更重于肝风内动引起的各种炎症。此外,八宝丹、片仔癀还是熬夜、解酒的佳品。
何医生据上一辈人介绍,上世纪20年代,由8味珍贵中药制成的僧帽牌“八宝丹片仔癀”,包装上印着个和尚头。到70年代越战后,“片仔癀”多出口到东南亚及日本,那时一颗就卖到5元,而当时厦门轮渡往返只要1毛钱。
转自 厦门网-厦门晚报讯(文/图 王晨程 苏奇)